人民大学

 立即注册  找回密码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51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疫情结束就去打卡吧!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——明德书店

[复制链接]

93

主题

145

帖子

661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661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0-12-27 18:22:5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" style="visibility: hidden;">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历史的见证


有人说,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;也有人说,建筑是城市中凝固的音乐。无论何种说法,建筑,尤其是标志性建筑,都是历史碎片的堆积。
      

明德书店,中国人民大学校内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幢苏式建筑,外观形状、内部结构都保持着当年的样子。曾经,这一间单体深长、宽阔高大的尖脊砖瓦房是苏联专家的商店和食堂。在北京,在全国,可能这样的建筑还很多。包括象征中苏友谊的友谊宾馆,被改造成艺术区的798工厂等。它们,都蕴含着一段历史。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,共和国伊始,百废待兴,而国家建立者们缺乏技术实践和经济建设经验。为了更快上轨道,学习先进经验,第一代领导者们决定以苏为师,向苏联寻求援助。这是一个影响共和国建设的举措,也是中国外交史的一件大事。苏联援华,有着他们自己国家利益考量,但是,从中国的角度,苏联专家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,确实对中国的安全、军事、情报、文体、卫生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。参加过“一五计划”的组织编制和指导实施、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富春在“一五计划”报告中讲述了苏联援助概况后指出,“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如果没有苏联的上述帮助,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,同时我们将会遇到不可想像的困难”。
中国人民大学的诞生,也是和苏联有着很大关系。1949年上6月,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秘密访苏,期间与斯大林商议,由苏联提供专家和教授,在中国建立一所建设人才和管理干部的新型正规大学。这一建议得到了斯大林和中国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。年底,中共政治局作出《关于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》,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,合并由朝阳大学改组的中国政治大学,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抽调部分干部,创立中国人民大学。这是一所以莫斯科大学为样板组建而成的新型大学。教育方针应是“教学与实际联系,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。”1950年10月3日,中国人民的大学的成立。在开学典礼上,刘少奇开宗明义地说,中国人民大学“是我们新中国办起来的第一个新型大学,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,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。”
人民大学的苏联专家是当时中国所有教育机构中人数最多的,从1949年到1957年,总共大约有七八十位苏联教师在人大各院系任教。苏联顾问菲利波在1950年报告说,北京高等院校49位苏联教师中有37位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。由此可见,人大成立初期,苏联专家对其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由于苏联专家的特殊贡献,他们在中国受到了非同一般的礼遇。除了精神上受到尊敬之外,他们的生活待遇也特别优厚,他们的工资差不多是在本国的工资的5倍,而当时同样岗位的中国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远未达到苏联的水平。其实在很多情况下,他们根本不需要花什么钱,单位拨给专家的各种日常费用的标准比工资还要高。专家完成任务回国,所在单位要以领导名义向专家和家属赠送礼物。对一些苏联人爱吃的特殊粮食,都由当地粮食部门负责加工和调拨。各单位还专门设立“友谊商店”,每批回国的专家,都可以到那里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。明德书店所在地就是类似这样的“友谊商店”。
这幢建筑改革开放后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库,后来因出版社业务扩容,加之学校重新规划,书库拆掉了一半,废弃了两年左右。2016年,出版社对其重新装修,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,把学校里面的出版社读者服务部、教材科合二为一,搬到这里,成立了明德书店。
明德书店的开办,因为这一段历史,便有了多重的意义。这是中俄两个民族、两个国家友谊的见证,专家来到中国,帮助中国人建设国家;中国人知恩图报,哪怕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,都顶住压力,让专家教授过上舒适的生活。同时,它也是北京这座城市建筑轨道的痕迹,记忆也好,凝固的音乐也罢,它始终矗立在这里,默默地观察、记录着一段段的流淌着的历史,并将之融入自己高大的身躯。如今,明德书店又在它的躯体里生根、发芽,把知识传播给一代代的读者,让它高大的身躯又散发出芳香而迷人的墨韵。


人文的情怀

明德书店经营的宗旨可以简单概括为:“一体两翼”,“一体”是指书店是文明的载体,是传播文化、弘扬人文的重要场所,书店的第一要旨就是弘扬人文精神,促进文化的传播;“两翼”是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明德书店是一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书店。
一个书店,尤其是当代中国的书店,如果缺乏人文情怀,是很难维持下去的。从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开始,明德书店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。在过去的这些年里,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图书行业几经波折,也从“朝阳产业”走了下坡路,再从 “夕阳产业”迎来了回暖。明德书店历经了重重磨难,顶住了电商的冲击,克服了销售困境,挺过了实体书店关闭浪潮。山重水复,歧路亡羊,都没能阻挡书店艰难却坚定的步伐。这一切都源于人大出版社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长的人文情怀。
“为读者着想”是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时题的字,从题词那天起,这句话成为出版社所有同仁的工作箴言。“为读者着想”也是书店情怀的起点,传统的购书功能被弱化之后,如何为读者服务,是书店需要解决的问题。随着互联网+的发展,购买功能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简单。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,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图书购买点或阅读场所,而是人文碰撞和精神交流的空间,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。
明德书店与时俱进,改善实体书店阅读环境,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,还通过开展读书会、演讲会、交流会、新书发布会、电影展、画展等多形式活动,为读者创造精神活动交流的机会。书店还引进了文创、饮品和聚会服务,努力打造人大师生的“一站式文化消费空间”。为了配合“书香校园”的开展,明德书店与人民大学合作,定期进行“明德大讲堂”活动,内容囊括从哲学到历史,从法律到文学等各个人文领域,“明德大讲堂”已经逐渐成为出版社和学校对外的一张名牌。
除了“明德大讲堂”这种常规活动之外,书店还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座,主题涉及到“了解真实的尼采”、“如何鉴赏字画”、“中学生为什么学习经济学”、“青铜器密码”、“乡土中国”、“哲坛旧事——我北大的那些老师们”、“玫瑰战争——谈谈《权力的游戏》的历史背景”、“宋词背后:爱情是天大的小事”、“藏着节日里的古诗词”等等。这些嘉宾和参与者里,也包含很多成家的大咖,包括洪汉鼎、成中英、卫兴华、胡乃武、陈嘉映等;也包括各自领域风头正健的领军人物,像周濂、阎小骏、段宏宇、章雪峰、汪冬莲等;还包括人大正在学习中的莘莘学子,他们朝气蓬勃,风华正茂,会上激扬文字,会下谦谦君子。
书店联合学校学生会,开展形式自由的“博雅阅读”活动。一个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他的素养,学生在校的专业课程,是培养他们知识的深度,而“博雅阅读”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广度。“博雅阅读”不限时间,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累积阅读,但要求时间长度有保证;不限图书的类别,但要求图书的质量。阅读完成,需要提交读书报告,可以线上分享,也可以线下交流,书店会提供配合。

明德书店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和新媒体优势,先后开设了天猫旗舰店、京东专营店和微店,拓展了多种交通渠道。开通了微信公众号、新浪微博、豆瓣小组等媒体形式,定期推送书店的最新促销信息,同时分享各种新书、好书和读书心得,加强与读者的联动。
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人民大学位于海淀高教区的核心地段,北邻清华、北大,南接北外、北理工、国图等,文化底蕴深厚,学术资源丰富。明德书店依托于人民大学,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,致力于海淀高教区文化平台建设,组织文化活动,拓展线上线下文化空间,打造区域性文化地标,努力为高教区乃至整个海淀的精神繁荣贡献力量。
2019年初,明德书店获得了“新时代杯2018时代出版·中国年度大学书店”的奖项。握着沉甸甸的奖杯,书店的同仁都格外激动和兴奋。荣誉,在外人看来,是一张证书、一个奖杯,是一个团体的贡献。但是,在这群有着书店情结的爱书人看来,荣誉是用汗水凝聚成的结晶,剔透晶莹,闪烁着人文情怀的光芒。


文化的生命

《大学》开篇就开宗明义,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这三个“大学之道”并不是并列关系,而是递进关系。明德是光明正大的品德,明明德才能使民“新”,才能弘扬明德,开发民智;二者的最终目标在“止于至善”,反过来说,至善当然不存在,所以才能让人不断去“明明德”,去“新民”,这种生生不已正是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体现。
明德书店从传统中汲取了深厚的力量,扛起了文化自信的大旗,以弘扬“大学之道”为己任,精选古今中外的精品图书,以保存和传递文化物质载体的形式传播知识,传承文化,延续着先进文化的生命。

走进明德书店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书架,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图书,层次分明,分类清晰。除了专门设立的阅读区,中间左侧的高架子底部都从中间分开,一半是书格,一半是读者的座位。从书架上任意抽出一本书,就可以转身坐下捧在手里,慢慢沉浸在阅读的冥思中。

依托于人民大学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,人大出版社发挥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出版重镇的优势,主要图书品种包括高等教育教材、人文学术专著和大众图书三大类。明德书店按照人大出版社出版品种为依据,形成相应的产品布局。除教材以外,包括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社会学、管理、法学、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主要大类,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图书为主要品种的产品结构,目前拥有图书20000余种,涵盖适合各水平层次读者的品类,到这里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,根据自情况来获取图书和知识。
有的读者可能会喜欢历史,那么《红雨》是一本不错的选择,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、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威廉(William T.Rowe),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、城市社会史。《红雨》的特点是采用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,即“长时段”和“小地域”的结合,作者选择了一个小县城——湖北省麻城,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。整本书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,深入浅出,刻画了一幅中国社会变迁的大幅场景,并揭示了暴力在社会变迁中的特殊作用。如果你还觉得不够过瘾,一整套几十本的“海外中国研究文库”都会呈现在你面前,有对中国历史综述的《中国文明》,也有生态主义史学研究影响下的《中国环境史》,还有其他海外关于清代以来对中国史研究的新成果等。

《人文之蕴:北京城的空间记忆》展示在平台上,这是“2018年度中国好书”的获奖作品,本书从城市地理和空间记忆的角度,讲述北京城的建筑格局与城市规划特色,以及这些设计与规划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记忆建构意图。全书以叙史的方式,复活文物古迹的历史精神,从中阐发现代城市要素的人文意识。从城市营造、街道坊巷、商业市集、士人活动、宅第设计和园林艺术几个角度入手,将北京的传统与现代重新勾连起来,激活传统的文化符号,让人们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城。《人文之蕴》既可以作为了解北京城市历史文化沿革的读物来阅读,也可以作为建筑史和建筑文化史的著作参考。当历史遇上人文,记忆变得鲜活,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,原本看似静止的元素在里面跳动起来,文化的生命如此真实。

向书店纵深方向深入,正对面的书架是古籍和学术文集,有十三经、二十四史、新编诸子集成、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丛书、理学丛书等;学术文集涵盖中学和西学,不仅有《康有为全集》、《梁启超全集》、《吴晗全集》、《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》,还包括《亚里士多德全集》、《康德全集》、《劳特里奇哲学史》等。
就是这样一家书店,谈不上浩如烟海,汗牛充栋,却可以坐拥书城,左图右史。在这里,人,可以诗意地栖居;在这里,你可以面向大海,春暖花开;在这里,能察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微妙;在这里,能真切感受到历史心脏砰砰的跳动声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五千年文化的存续,是因为源头那一泓清澈灵动的活水。明德书店,愿意成为一条引水渠,让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流动出来,展示出来,发散出来,让华夏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绵延伸展,不断地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来源:新华出版社20200323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 

GMT+8, 2025-5-1 14:05 , Processed in 1.867884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 Designed by ARTERY.cn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